耳鸣耳聋是临床上耳科的疑难病和多发病。耳鸣是指在周围环境中无相应声源或电刺激存在的情况下,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一种主观症状;常伴或不伴有听力下降,睡眠障碍、心烦、恼怒、注意力无法集中、焦虑、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。耳鸣可以是多种耳科疾病乃至全身疾病的一种症状,有时也可是一种疾病。我国耳鸣患病率为14.5%,男女无明显差别,农村大于城市;随着饮食习惯的变化、人口老龄化、工业化以及环境噪声的增加等因素,耳鸣的发病率逐年升高,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。
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“聊啾”、“蝉鸣”、“暴鸣”、“渐鸣”等范畴。《外科证治全书》形象描述道:“耳鸣者,耳中鸣响,或若蝉鸣,或若钟鸣,或若火镐镐然,或若流水声,或若簸米声,或睡着如打战鼓,如风入耳。”《医学入门·卷五》提出了:“耳鸣乃聋之渐也”这一思想,认为耳内鸣响可妨碍正常听觉,日久可致听力下降。
耳鸣为临床常见病,耳鸣的分类方法较多,但目前尚无一种分类法可满意地对各种耳鸣进行归类,在根据耳鸣发生的可能部位及其病因进行分类的基础上,必须排除梅尼埃病、听神经瘤等疾病所引起的耳鸣。
耳鸣目前尚无客观检测方法,但在行纯音测听环境下,如果能听见耳鸣声,则可行耳鸣的响度和频率匹配,以及耳鸣掩蔽、残余抑制等项目检查,作为耳鸣治疗参考。
中医辨证要点在于辨虚实:凡耳鸣急起,声调高,素来体质壮实者,多属实证;凡久病、年老体弱,缓慢起病者,耳鸣声小低沉者等多为虚证。实证当辨外邪、肝火、痰火、气滞之不同病位及病机,分清肺、脾、肝、肾四脏虚损的病机不同;虚证当辨脾、肾虚衰之不同。
治疗原则:积极治疗造成耳鸣原因的具体疾病。治疗上不以消除耳鸣为第一目的,而是积极治疗耳鸣的伴随症状,如焦虑、失眠等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心理疏导和咨询。
具体治疗方法:
1. 中医中药
(1)中药
中药治疗耳鸣根据不同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,舌脉诸证进行辨证分析,因证施治。肾精亏虚者给予补肾填精;痰火郁结,循经上壅,耳窍被蒙者,以清热化痰为治则;久病耳鸣中医认为 “久病多瘀”,瘀阻耳窍,耳窍失养,属气滞血瘀者,治法以活血化瘀通窍为主;肝火上亢,循经上炎耳窍所致耳鸣者中医辨证属于肝火上扰,治则以平肝伐木,清肝降火为法。
(2)针灸
针灸治疗耳鸣取得了较好的疗效。早在晋代,古人就在《针灸甲乙经卷十二》中提出“耳鸣,百会及颇厌、颅息、天窗、大陵、偏历、前谷、后溪皆主之。”“若蝉鸣,频颊鸣,听宫主之。”现代临床实践也证实,采用针灸治疗耳鸣可有效改善症状。具体用的方法有针刺、电针、穴位注射、灸法、耳针等。近年的研究也表明,耳鸣与血液流变学有着密切的联系,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可导致耳蜗局部组织血流减慢或瘀滞,从而形成耳鸣。针灸耳部及相关穴位能明显改善红细胞聚集状态,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,从而有效地预防局部缺血、缺氧状态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细胞恢复。
(3)穴位贴敷 中药包封能够补益脏腑,以增强抵抗力,阻止病原使本固标兴为准则;等中医治疗能够起到的疏经活血的作用。灵活地以内治法治其本,以外治法调理气血或直达病所。
耳鸣的治疗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,试图寻找一种对不同个体的耳鸣都有效的方法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因此中医治疗耳鸣根据病人体质进行辨证施治,同时与现代治疗方法联合使用如西药治疗、高压氧治疗等可以明显增加疗效。
对于耳鸣的治疗提倡早期进行,疗效与病程有很大关联,此外与年龄、体质等也有关系,总的来说我们鼓励患者及时就诊,找出病因,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,减轻心理压力,通过治疗,疏通经络气血,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性,进而减轻症状,恢复健康的生活。
2.病因治疗:若能找到原发病变,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。
3.药物治疗:常拥血管扩张剂、改善内耳组织的能量代谢药物,以及抗惊厥药、抗焦虑、抗抑郁药等。
4.耳鸣抑制疗法:利用耳鸣掩蔽仪器进行耳鸣掩蔽。
5.耳鸣再训练疗法:是根据Jastreboff的耳鸣神经生理学学说而设计的一种治疗耳鸣的新方法;本方法是公认的、有效的耳鸣治疗,其目的是使机体达到对耳鸣的习服。
6.其他实用治法 耳鸣活动治疗、听力耳鸣综合治疗等。
【康复与调护】
1.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。
2.注意情志调理,避免过度情绪波动。
3.注意饮食调理,忌吃肥甘厚味;睡前禁忌饮浓茶、咖啡、酒精等刺激性饮料,戒除吸烟习惯。
4.睡前可用热水浸脚,或以手用力摩擦两足底涌泉穴,引火归原,促进入眠。